一、个人情况说明
本人来自某双非财经一本,本科就是经济学,算是科班出身。虽绩点专业排名前几,但本科课程有多水大家都知道,所以基础也并不是很好,主要还是靠考研期间的努力。已拟录取为厦大财政学专业,初试387分(政治66,英语81,数三124,806专业课116),复试85.1分。从2018年1月中旬正式开始备考,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11个月。
今年厦大两院院线370分,财政学复试线380分,计划统招20人,27人进复试,刷掉七人,最终录取分数线还是380分,但是有几个381.383的同学被刷掉了,甚至还有一个407分的被刷,可见复试也是很重要的,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各科初试经验
(一)政治
我高中是文科生,大学也入了党,本自以为文科素养较高,政治复习也持续了四个月,甚至定下了政治80的目标,没想到最后只考了66,实在是丢人,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分享什么具体的经验了,说一下自己的教训吧。
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成绩,发现问题主要出在选择题上,选择题大概只得了30出头的分数,主要原因不在于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好(1000题刷了两遍,肖4肖8选择能拿到40分左右,比较难的徐涛8套卷我的选择平均分也在35左右),我在对答案的过程中发现我与出题人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不太一致,做过的选择题风格也和真题不同,导致我没有发现很多出题人挖的坑,或者明明是该选的选项我却觉得是错的,多选错的那叫一个惨。如果我二战,我会多刷几套历年真题的选择题,把握出题人的想法和风格,同时后期多做各种模拟题的选择(有些卷子能押到题),适应一下不同老师的出题风格,从而在考场上做到应对自如。还有一个问题,我自认为自己比较会扯,考前连一道完整的主观题都没有写过,考场上虽然写的内容也比较多,但是条理比较乱,有些答案是抄的材料,如果有时间还是希望大家亲自动手练练主观题的答题逻辑并且写下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肖4一定要背的滚瓜烂熟,其重要性相信也不用我多说。
(二)英语
我四级583,六级530,考研英语一81分(其中完型错2、阅读错4、新题型全对、翻译和作文共错10分)。
1.用书和视频推荐(强推张剑和新东方的老师)
阅读:书籍:张剑黄皮书真题阅读部分和解析
视频:唐迟的视频(按年份划分的和秋季抢分班也即按题型划分的视频我都看了,讲义也打下来看了,《阅读的逻辑》我没买,感觉还不错,可以试试)
作文:书籍:潘贇九宫格写作+王江涛预测冲刺20篇+王江涛手写印刷体字帖
新题型:没有特别推荐的老师和视频,听说刘晓艳和屠皓民讲的不错,可以听听看。
完型:书籍:《完型填空精讲精练》 新东方李玉技主编
视频:李玉技的5分以上技巧
翻译:书籍:《考研英语拆分与组合翻译法》 新东方唐静主编
视频:唐静
单词:十天搞定考研词汇7遍
何凯文1575 3-4遍 默写
红宝书(高频词、核心词)1遍
张剑黄皮书里附带的真题词汇 1遍
长难句:何凯文的《长难句解密》和视频,这里我觉得其他老师的也可以
模拟题:张剑《模拟五套卷》
大家别看我用了这么多资料,其实我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并不多,大概3月以后每天两小时。
2、个人心得
2.1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考虑精翻文章,我的阅读从一开始就是平均错五个,最后也不能错误数量在三个以内,很气人,感觉没什么提高,可能精翻的话会有提高吧,但是我实在是没时间。
2.2 一刷真题的时候我会把错的阅读题目和选项(正确的和错选的)抄在笔记本上,写下原因,二刷时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进步和提高。
2.3 完型千万不要放弃,不要学别人全部都选一样的,如果你基础还可以,近几年的完型是可以做到8-10分的,完全没必要放弃,当然也没必要花大量时间训练,带着做做就好。
2.4 作文的字体很重要,偶尔每天抽10分钟练练字,结果不会亏待你。作文部分我是用潘贇的九宫格作文记下几个模板句万能句式和行文结构,再背一些王江涛的作文提高文章档次和用词水平。作文写好后在世纪高教公众号上花钱修改,据说批改网也可以但是我嫌打字太麻烦也不能看出来书写水平还是花钱批了。
2.5 单词要少量多次重复,打好基础了你后期冲刺可能都不需要看什么单词了(有时间还是看看吧,别学我)
2.6 模拟卷可做可不做,如果你真题刷完两遍了又想要练手,可以做做张剑的模拟五套卷,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推荐,因为今年做到了真题原文。
2.7 外刊可看可不看,我是在准备复试期间才开始看外刊,如果你想考85+或许可以看看。真题最重要,主要任务是把真题吃透,反正我没吃透(惭愧)
2.8 我个人并不推荐恋练有词,我觉得太浪费时间了,单词完全可以自己背。当然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还是可以跟跟老版视频吧。
(三) 数学三
我数学基础并不好,高中是文科生而且大学数学期末只能考80多,加上暑假开始因为颈椎病头晕不能经常低头,思考速度也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的复习时间和效率。但是数学备考时间还是最长的,在此提一些个人建议,适用于基础一般、追求数学不拉分即可的同学,基础练好、想考高分的同学可以参考130+、140+大神的数学经验。
1.用书推荐
全书:李正元全书
高数:汤家凤高数辅导讲义、张宇18讲、kira高数葵花宝典
线代:李永乐线代辅导讲义
概率:曹显兵概率论讲义
习题集:接力题典1800
真题:张宇真题大全解析、汤家凤试卷+解析(同时参考两人的答案解法)
模拟题:李永乐6+2、李林4套卷(押中原题)、李林6套卷(据说押中,我没做)
根据经验,每年都有神一般的人物在十一月分开始做公共课押题。数学有李林(每年必压中50-60,最火的那年应该是70+),政治有肖大大,更是政治押题的武林盟主地位,谁都无法比拟。
2.视频推荐
高数:汤家凤基础班、张宇强化班
线代:李永乐强化班、kira冲刺班
概率:李良基础班(耐心仔细)、方浩强化班(卷积公式厉害)、汤家凤强化班(分布函数法讲的仔细)
另外还有一些根据题型和难点分类的小视频,推荐kira学姐和汤家凤老师的公众号。我一个考川大的同学和我说幸亏最后我给她推荐的kira学姐的视频和讲义救了她,让她的数学不至于拉太多分,据我所知她的数学真题在11月份的时候连90分都做不到。
3.个人经验总结
想考好数学,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拥有较强的计算能力都很重要。所以我认为数学刷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你是否吃透了这道题,是否对其题型和各种方法进行了总结,做到举一反三。对于计算能力的提高,我认为首先要做到对各种公式信手拈来、熟记于心,这是前提。
其次我还有两个方法:
1.在打草稿的时候,把草稿纸折叠成几部分,写上题号,这样不容易乱;
2.在后面做真题和模拟题的时候,把一些自己还没记熟的公式、性质和容易算错的地方原因记录下来,经常翻看,做到心中有数。
<这里,我说一点,是对作者观点的补充:理解这个东西,大家对它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是单从数学做题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有这几个东西。1/定义吃的透;2/知识点的使用条件很明确;3/知道本题所说的情形是属于哪一个类型;4/这一类型的解决方法中哪个最好(涉及到你对同一类型不同方法的辨识度,以及不同类型方法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四)806专业课
1、用书
平狄克、曼昆教材+课后习题 重要程度:



,极其重要
真题及答案、海文复习指南 重要程度:



各类题型专项训练、平狄克精讲讲义、曼昆划重点讲义、厦大定向课讲义、宏观流派讲义、平狄克曼昆名词解释背诵版、模拟卷、炳哥经济学热点等:


2、个人经验总结
1教材、课后题和真题最重要!很多考题都是教材上的例子改编或者从课后习题和真题上摘录、改编,我今年只考了116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计算题没做好,而今年四道计算题有两三题都是课后原题,这个我考完才听说,所以说课后题很重要,一定要吃透!
2个人觉得海文指南上面整理的名词解释、简答题很适合背诵和应试,圣才聚英上面的废话太多,但是海文还有少许错误,可以结合真题答案、圣才、海文等资料自己整理名词解释,大概80-100词就可以,自己整理的名词解释比较精炼而且好记,不要怕麻烦,上了考场你就知道好处了;
3背诵(应试)和理解同样重要,理解是为了更好地记忆,背诵是为了提高考场熟练度;<很精炼的关系总结>
4关于只看指定教材就够了吗:我觉得并不够,我本科是学经济学的,我看到18年的真题有些是高鸿业上面的知识点,有些是宏观流派的东西。有些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是806上面的,但是换个提法(比如哪个学派的观点)你可能就想不起来了。有时间还是在两本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一些别的东西吧,有助于理解,当然前提是你把教材和课后题吃透了。范里安可能就不需要看了,高鸿业宏微观和西方经济学流派还是可以看看的。
5考前模拟很重要!!!无论是用真题还是模拟卷,不然你考场上真的写不完。
6强推炳哥的厦大定向课!!!
三、鸡汤和告诫
我的备考历程可以说是十分艰辛了,暑假回家之后开始感觉到明显的头晕,学不进去,脑子转不动,反应比较迟钝。曾经前前后后瘫了有十几天,开学查出是颈椎反弓后也消沉了一段时间,这直接影响到我的数学和专业课复习,因为数学刷题需要长时间低头和思考,专业课也比较需要理解记忆。间接的影响就是肩背劳损酸痛,手麻无力,睡眠不好,记忆力衰退,压力增大,比较焦虑。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也曾和同学恋人有过不少矛盾,甚至在11月份我还回家看过病、在考前二十天因为一些事情我还情绪崩溃过。9月份之后每天5点59分准时起床预约座位,晚上学到11点半一个人回宿舍。胆子特别小的我,每天夜里走在漆黑却熟悉的小路上,不是没有害怕过,但是有信念支撑着。哪怕再苦再累,我也没想过要放弃,因为我一定要考上,厦大是我的梦想。到最后的阶段,在楼道里背书的时候,我只是偶尔想想还有多少天就要结束了,考完我要怎么玩怎么浪,用这样的想法来鼓励自己。考初试那几天,我难得特别淡定,因为我觉得自己在身体允许的范围内尽力了,能考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吧。成绩出来前几天我觉得自己考不上了,成绩出来后不敢查,结果分数虽然不高,但是我已经满足了。我闺蜜考苏大宪法与行政法,初试前觉得自己考不上,差点没去参加考试,最后初试总分都是第一。我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要相信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或许希望的曙光就在前方。
最后有一些经验教训想告诫学弟妹:
1.注意身体,劳逸结合。不要像我一样为了挤时间学习不运动,就算考上了也是得不偿失;
2.处理好和周围人的关系。不要觉得自己考研很辛苦压力大,别人都要迁就你考虑你的感受。多换位思考,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更有利于考研复习;
3.不要做积极废人。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结果不会陪你演戏。学习要往脑子里去,别搞太多形式主义;
4.输入输出并重。只输入不输出效率较低,输出(总结的笔记、思维导图、做题等)才能真正检验你的学习效果;
5.多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学习和状态,不要管别人的学习态度和复习进度,减少来自外界的干扰;
6.多渠道收集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充分是高效率复习的前提条件;
7.选择大于努力。清楚自己的水平,选择容错率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