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经验分享之前,如何挖掘经验分享出宝藏?
对于成功,大家都想去和成功的人学习经验,期望自己也能成功。
我想提醒的是:务必要注意,成功的条件。很多人的成功是因为个人素养/条件刚好和他摸索的方法契合,比不是方法有多好。譬如,作息规律/对事物和自己的认识很明确清晰/行事有始有终/性格坚韧/不惧失败。
经验分享乃冰山一角,对呈现部分的思考才是真正的宝贝
为啥在经验分享中很少看到这些因素,因为这些东西太抽象了,不容易描述。另一方面是因为成功的人一般比较谦虚,很少会在成功之后自吹自擂自己有多
,他们会谦虚的把成功归结与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方法,虽然他们很清楚自己到底是因为啥才成功的。
即使是这样,他们在介绍方法的时候,还是只说了一小部分。最重要的部分还是不好说出来,那就是“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而不是其他的方法?以及在使用方法的时候遇到哪些问题,我又是怎么调整的,为什么这么调整?”
学数学的人都知道,所有结论的出现都是有条件的,即使是“平行线永远不相交/相交与无穷远处”这样无需证明的公理,也是有使用条件的,那就是在欧氏几何里才成立。
所以单纯的学习方法就像是数学只学结论而不讨论其成立的条件是一样的。
说到这里我在提一句:现在很多人数学题目做了一大堆,但是一做题就懵逼。遇到求极限,就用洛必达法则。洛必达也是有使用条件的,不知道方法和经验成立的基础,学再多方法又有什么用?
结论和条件是一对,切忌棒打鸳鸯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学到结论的时候,务必想想这个结论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的,什么条件不成立。条件成立了,是不是可以用其他办法来解决。不成立的时候,应该使用什么方法来做?而你将要使用的方法,是不是符合题设的条件?
我说的这些是适合任何自然科学的,甚至人文社科也可以遵循的原则。
譬如说,在历史上发生了某件震动历史的事件。这时候你就要想了,是什么样的历史条件/社会因素/行为人的特殊性格/心理因素,才导致这件事的发生?你想让事件重复,就去让发生条件尽量重现,你想要避免,就要阻止条件的成立。
生物/物理/化学/电子等学科的实验都是特别讲究条件的……
总结起来就是:是条件的满足让那些人成功,方法的使用加速成功。不满足条件的套用方法,无异于削足适履,其结果只不言自明。
考研和考验是一样的,都是考察你在分析特定条件后对一系列方法有选择的使用。
当你在用自己的方法时很痛苦,不要总是怀疑自己是方法错了。彷徨是奔跑者撕不去的固有标签,与方法/经历/背景没什么关系,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个人用功因素,这里就不谈了,考研你不用功,还考什么?除非你的能力远大于你的目标。
真相有时真的很残酷,在你了解了真相之后,你或许都不希望自己成功,成功的代价远远大于浮出水面的那么一点小经验。
我曾说过:平庸是不需要深造的。如果你想要深造一下,读个研究生,那么你还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最后再说三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要研究结论成立背后的条件/要研究结论成立背后的条件/要研究结论成立背后的条件。
大神天资聪颖/博闻强识,这些东西真的教不了/学不来,要在自身条件下研究中国特色才是王道。
最后用斯坦福大学教授话结束本篇分享,原话记不住了,你们随便看看就行了:学习就是一个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听懂了就懂了,听不懂也不必在意,或许哪天冲完马桶突然就想明白了❤。
西梦教育考研交流论坛会在后期推出更多干货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给我们点赞,如果您不同意本篇观点,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