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小心点开图片,无法退出,请在手机屏幕上向上滑动即可
关注西梦考研微信公众号(XMKY120),获取更多考研资料和指导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思维决定未来。在考研里这句话同样是适用的,你怎么看待考研,基本可以决定你最后的考研结果。
考研,社会对它的基本看法是:提升知识水平、获取更高学历、提高人际关系层次、获取更多入场券,您是属于哪种呢?
很多人在考研的过程中特别迷茫纠结,究其根源,是对很多面对的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也缺乏应有的量化思维,所以才会彷徨无措,甚至是不知道自己行动的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
在考研里,我们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能够考上理想的学校。现在我们用量化的思维来描述考研
w=f(M1,M2,M3,T,S,C,R,Q,X)
w:我们把结果看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或者做题技能,直接的量化结果就是初试+复试的分数。分数源于对变化的考试和考察的应对能力,我们称之为理解和运用。
M1:money,金钱
M2:material,资料
M3:method,学习方法
T:time,时间
S:skill,技能;查找信息的能力,常规事情的处理技巧
C:cognition,认知,对不同参数和结果的理解
R:relationship,人际关系,可以给你提供帮助的人际关系
X:其他因素集合
用一句话来总结:使用我们可以使用的一切因素帮助我们成功上岸。在考研过程中,牢记根本目的,牢记,帮你节省时间的方法都是可以尝试的。
金钱。在拥有福思维的人看来,钱是实现目的和愿望的方法和途径,同样是提高办事效率的有效途径,只要花合适的钱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那么这笔开支就是值得的。
在拥有穷思维的人看来,很多资料和有效信息都是可以免费获得的,我只要花点时间,就可以全部获得,花这个费用不值得。
资料。在拥有富思维的人看来,资料是提供相对全面的学习素材,提供学习和思考的材料。就像是午餐一样,米饭、馒头、火锅等提供营养等管饱的食物就行,到底哪个好,没有绝对的标准,这要看个人口味。吸收多少要看个人的消化能力,与食物的关系不大。
在拥有穷思维的人看来,资料是可以不分体质、吃了就好像一定可以考上研,消化起来特别舒畅,基本可以无脑吸收的东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学起来不舒服,大多会责备资料有问题,很少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学习方法。在拥有富思维的人看来,学习方法的本质是对自己的了解,不存在什么通用的好的方法。适合自己的好方法都是自己不断尝试和实践的结果,不是别人写好的可以直接使用的。
在拥有穷思维的人看来,是存在一种非常好的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我只要在网络上努力寻找大神的学习方法再拿过来直接用,就一定很牛逼。
其实,方法和技巧是需要有相当的经验和实践基础才能够理解和驾驭的。为什么你对小孩子说了那么多好用的,他们还是不照你说的做?就没有思考过到底是为什么吗?很多人经过过无数次碰壁,还是不回头。不经历过,是不能掌握的精髓的,只能学个四不像。多试试,多思考,行动打头阵,总结归纳在后,要领悟其“神”,才能游刃有余。
屠龙宝刀,只会在那些日思夜想、行为疯狂的人手里。
时间。在拥有富思维的人看来,时间是与效率挂钩的。他认识到时间的珍贵,会把时间放在刀刃上,不会轻易浪费时间做无益之事。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会量化付出的时间和可能的结果。如果不划算,是不会做这件事情的。量化过程是指如果自己亲手去做可能会需要多少时间,而这个时间内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可以挣多少钱?如果直接从别人那边买需要多少钱?假如直接买需要的钱低于自己能赚的,就直接买,而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做。
在考研中的方式则会变成:做事需要花多少时间?直接购买服务需要多少钱?可以为自己节省多少时间?譬如找资料,所需资料种类繁多,有些人花费好几周甚至上月的时间去找,而别人的资料也就100-200元,如果自己找就亏太大了。有这个时间,你可以学多少知识,可以为初试提高多少分?最不济,你出去做兼职两天就挣回来了。在外上过班和做过兼职的人才能真正明白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拥有穷思维的人看来,他们不知道时间本身的价值,可以用它做很多没什么价值的事情。打游戏,刷视频等。拿一些真题来说,有些学校不提供真题,但是他们就是愿意花时间在各种场合去找,不管这样的寻找有没有结果,最后浪费了用来学习的宝贵时间。
一般找资料在几个考研群里咨询一下,淘宝闲鱼和一些app上找一下,如果这几个地方都没有,那就应该放弃,有这个时间已经可以掌握很多知识点了。如果花了大量时间还没有结果,也太不划算了。如果用可能会浪费的时间做更有益的事情,是不是更好呢?那么最优的策略走不通,什么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利用时间呢?要看你个人的看法。
还有一个就是非常难的题目,如果确认难度过高,就不要再纠结。考试中80%是常规的题目,花这个时间可能不太划算,倒不如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只有拥有富思维和大局观的人,才从容面对各种挑战。每一个选择都有效率的身影,有些选择不好走,不是因为走不通,而是因为代价太大,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同的选择效率是有差别的,选择自己能够走得通的且效率可观的路子是最合适的。
技能。这里的技能有很多解释,譬如交往、处理关系、查找信息、统筹处理多种矛盾。也可以解释为稳定的实现某种目的的方法和途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特殊优势技能去解决问题,会事半功倍。
拥有富思维的人会巧妙高效的使用自己的技能。而穷思维的人,总是忽略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劣势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举个栗子:一位萌妹子对网络电脑啥的所知甚少,但是会卖萌,就会有很多师兄师姐同学帮助;善于逻辑推理的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专业;善于查找信息的,可以试着利用一些不为人知的信息为自己提供更有效的学校选择策略;善于学习的,那就靠硬功打开名校的大门,其他信息啥的基本可以无视,但是也不能完全忽略,了解一些基本信息就够了。
游戏,大家基本都玩过,每个英雄和角色都有独特的技能,使用好特有技能就能独步天下。
认知。主要指三观和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大局观。了解其组成,实现途径,分清轻重,了解难易。在这些基础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也最容易实现的一条路。
拥有富思维的人,他们对待特殊事物拥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考虑。而穷思维的人对待某些事物的看法比较片面,一般涉及的方面比较少。
看待事物的方面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功能、用途、现状、使用方法、提供途径、价格、有无必要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有无必要、获取效率和代价、其他替代方案的效率,综合考虑哪个更优,选择最适合获取或实现的方案。
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在考研中可以为你提供帮助的人或者人组成的团队和组织。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人际关系渐渐的从血脉圈扩大到友谊圈,再扩大到利益圈。你在这些圈子里的任务是让他们感觉舒服(骄傲、思念、开心、有钱、刺激、新的体验等)。你们可以为不同的对你有帮助的人提供他们所需的情感或者物质,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自己的愿望。
在你们成功的路上,非常多的人可以为你们提供帮助,多和他们交流,你会获益良多。家人春风化雨、老师高瞻远瞩、朋友善解人意、伴侣无微不至、学长经验丰富、机构各显神通……
有些同学可能还不太适应,一直在血脉圈和友谊圈的行为和思考方式让他们比较反感利益圈。但是你换个角度去思考也就欣然接受了。人这一生,能有几个为你付出的好友和亲戚呢?你不能要求大多数人都像你的家人和朋友那般对你,只有放低对别人的要求,你才会更加自在轻松。宏观上来说,离开任何一个人,这个这会都会平稳发展,不能指望大家都珍视你。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人的心思和精力有限,你能够用心耕耘的情感和友谊也非常有限,只需要那几个人就够了。
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很多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只有很少数的人话你才愿意去听,找这样的人给你建议。你们有时候缺的不是道理本身,而是说话人的身份和角色。在我们的一生中,这样的人真的不多,不妨让Ta给你带来更多的激励。
问题和咨询。在考研的过程中,需要咨询很多人。好的问题,会有很多人回答,不好的问题,见了都不想回答。
在有富思维的人看来,问问题是一门学问,需要让别人知道你对这个问题是有过查找、有过思考的,不是无脑问的。
在穷思维的人看来,问问题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我不懂啥就问什么,没有考虑到解答者的处境。喜欢回答问题的人,一般都比较喜欢获得别人的认可,认可可以是回答的好坏和提问者的反馈。傻瓜问题会显得回答者比较low,没有好的反馈和简单的答谢,就没有动力持续的回答问题。我们知道,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考试,对于很多问题,即使很简单也想要确认一下,但是在问的好时候也要把自己的思考说一下,说明你对这个问题是思考过的,有过行动的,只是想再次确认一下。一定要清楚自己到底想问什么,是不知道查找方式,还是想确认,或者是对自己的答案有疑惑想听意见或者更正……
何为好问题,何者又为坏问题?本质的一点,就是从提问者语句中能够表现出自己对这个问题寻找过、努力过、思考过,且想问的点(确认、更正、补充、方式,还是完全不清楚)明确。天助自助者,你自己都不好好去找答案,谁会帮助这样的人?
都言“救急不救穷”,真的用心咨询的问题,大家还是比较热心的,但是无脑的简单问题,体现出提问者的懒惰,很少有人愿意出手帮助的。另外,无脑提问会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别人的时间也很紧张,希望能够回答一些比较精致的问题,而不是常识之内的问题,回答这样的问题,也能从侧面表现出回答者的水平一般。
答案内容分为主观和客观。对客观内容而言,寻找的方式和提供的途径非常多,有网站、度娘、app、学校官网。主观是综合分析的结果,能够回答的人非常少,毕竟和你遇到相同情况,有过类似思考的人还是少见的,既然是自己提出的,就要有与提问题相对应的能力来解答。
总的说来,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真的想要知道答案,你必须为之付出过,否则你不知道这份答案的价值。毕竟大家都喜欢积极的人,不喜欢被懒惰者利用,甚至是懒得理会他们。
其他因素。有些人有很多优良的个人品质和经济条件,都可以为考研提供非常大的助力。举个简单的例子,财力、各种获奖证书、发表的论文、优秀的行为和思想品质、爱钻研等。这些是成长过程中慢慢培养出来的能力,大家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分析。(导师主要是根据这个来挑学生的,你考研的内容,导师好多年前就不玩了,他在乎的是你是不是一位可以培养的好苗子)。
考研中,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因素,譬如考研真题、真题规律、学校报录比等,那么对于这些内容应该怎么看待呢?
对于真题。首先是试题,往年考题,从中可以看出其分值分布、题型种类、考点重难点等内容。如果没有真题,是不是可以从其他内容和资料中发现相似的答案呢?显然是可以,试卷的内容,只是科目考察的一种表达方式,科目的重点必然是考试的重点,这门课讲什么内容,考试必然会考什么内容?那么科目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呢?科目里需要掌握的方法、技巧和思维方式等必然会在考试里提现。那么科目里需要掌握的方法、技巧和思维方式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在没有真题的时候需要思考的内容。
考研出题规律。对于规律,它只是你行动的一种方向,哪些是重点,哪些可能会分值比较高,但是无法成为实打实的分数。归根到底还是要你要会做题,这取决于你对知识点的理解、对考题的分析和专业抽象。没有真题,找不到出题规律,但是关于这门课还是有规律的,很多内容都会考察的,很多考察方式是多种知识点的综合,单独考察的基础知识还是比较少的。对于学科的框架、知识点架构、基本观点、基本术语、实际问题的专业抽象、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特殊问题的解决办法等,你还是要细细琢磨的,考试考的都是这些内容。如果时间不够,想投机,就要有投机失败的打算。时间充足的话,还是在在这几个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只有基础扎实了,规律这个东西才会发挥效用,否则不会转化为有效的考试分数。
如果规律那么有用的话,靠年底押题的考生都high了,也是对别人辛苦付出的不尊重。每个人所处的瓶颈是不一样的,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基础不牢的瓶颈。规律和技巧是高级货,很多人都还没到熟练使用规律和技巧的阶段,就算规律和技巧放在面前,也无法理解规律和技巧的真实含义。
报录比。这是衡量一个专业报考热度的重要参数,它体现的是热度、难度、竞争力。但是它是以往的参数,不代表今年还一样,有些是一直很热,有些是间歇性热,有些是持续的冷。很多学校不会提供这个统计数据,但是可以从别的地方可以看出端倪,需要自己去分析。第一、真题展示度,一个专业很火,那么必然会有很多人为这个专业提供各种服务,真题,辅导、资料等。第二、考研群该专业研究生出现的频率,如果热门,会遇到很多这样的学长。第三、专业排名,凡是考研的,基本都会去了解这项内容。排名靠前的热度一定不会低;第四、学校的排名也很重要,毕竟很多人无法忽略该专业所在的院校单位。
很多信息是无法掌握的,就算知道了,对考试的分值也没什么帮助,大多数的决定都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有些是靠意志(一心想靠),有些是偶然机遇(偶然间知道某些学校),有些是不断目标明确(信息内容的不断增加和比较)。
考研最重要的内容是把握好自己,因为这是你可以很好把握的部分,不明确或者不容易把握的部分,你花费再多时间也无法把握。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自己能把握的,不能把握的多思无益。这就是尽人事,顺天命。人事是做好自己,天命,就是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综合作用效果。
最后回到文章的核心:考研界的穷思维和富思维。富思维是对待事物的大局观,把考研看成是多种重要因素作用的函数,任何一个部分都可能会你当前阻碍你前进最主要的因素,他是不断变化的。穷思维是把考研看成是相对固定的几个因素的作用,在很长的时间内相对不变,沿着某些因素走下去会遇到瓶颈,但是却没有意识到方向有问题,徒劳无功。富思维的人知道,有些工作是别人不能替代的,有些是可以的。但是穷思维的人,会把很多重要的事情也交给别人,自己只要照葫芦画瓢,花点时间背诵就行了。
像总结、归纳、吸收等内容,最好是自己做。如果自己还没有这个能力,可以拿过来借鉴。但是一定要在学习中和自己过不去,过不去就是你提升的基本条件。在自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多多用心、在你想要提升的地方多花点心思。如果很多事都不操心,那么结果定会让你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