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西梦考研微信公众号(XMKY120),获取更多考研资料
若不小心点开图片,无法退出,请在手机屏幕上向上滑动即可

(附件在登录后即可下载)

本篇文章以一种思考的方式写成,前面是基础的认识,后面才是结论和方法,是根据基本认识推理出来的学习方法,不是空降的。
自然科学以“理”立足,有严密的逻辑和推理的特点。
- 基本观点 既然是推理,那么总要有基本的立足点,就是某个学科的基本观点,也就是基本共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讨论和发展的空间。
- 研究目标 每一门自然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目标,它的目标会比较具体或者抽象,都是针对特定类型的其他学科搞不定的问题而成立的新学科;
-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都离不开数学工具,因为数学是自然界最美的语言,它简洁、凝练、质朴、具有时不变性。
- 体系架构 有定义、定义衍生的元素(客观问题或现象的描述)、基本方法(对问题来回折腾的手段)、基本规律(问题变化和演变的描述,变化时必然会遵循某些规律)、未知问题的探讨(相当于游戏里新地图打怪,使用的都是账号原有的装备和技能和角色)
- 为社会工作的便捷贡献力量(应用领域)
参看文章“学习应有的基本观点”
所以想要把某一门学好,学到高深之处,必须了解它的这几个方面,简单说来就是:从哪来、当前走到哪了和往后往哪去?专业一点的说法就是:综述、研究现状和解决方案。最后一个开拓性工作往往是硕士、博士和专家的研究领域,你们就不用管了。
对于考试,最基础的是目前的情况(书本里分章节说的很清楚),如果要学的好一点,就需要知道为啥要有这些内容(每一个基本的知识点,必定是面对特定问题的解决办法(抽象的或是形象的))。知识的全面性与思维的逻辑性是对应的。在你的认知中,这类问题有很多,每一类问题都有对应的知识点和方法的组合与之对应。没有问题与之对应的知识点和方法,必然都是囫囵吐糟。为啥很多人学了之后就忘了,学了很久都还没入门,因为pose没摆好,你的思维和学科的思维逻辑也不在一个频道上。
如何让自己的思维向学科和科目的思维靠拢呢?用一连串的问题,把自己代入,就像使用数学公式一样,把参数带进去。
参考文章和思维搭建方法
暂时不要问为什么,自然科学就是用这个思路搭建起来的。
在自然科学里,没有什么不能问,但是功力不足的,还请适当保留疑问。
如果非要问为啥,这里给出简单的解释。
你在认识和了解一个人的过程中是不是要了解很多关于ta的信息
- 这人叫啥,现在住哪,什么工作,收入情况、人际交往情况、性格咋样(基本描述和定义知识点差不多)……
- 疑问?为啥叫这个名字?为啥就住在这里呢?他为啥是这个性格呢?……这些疑问会直接指向它的过去以及当时面临的情况
- 了解基本信息和过去之后,接下来你会对ta的行为作预判。如果是个酒鬼,ta见到酒很可能会迈不开腿;如果特别爱打游戏,那么在游戏的时候很可能不知道妈妈叫啥;我怎么才能让ta听我的话?
- 如果关系想要更亲近,或是发展超友谊的关系,你必然会对ta的未来作预判,也希望ta会在未来帮你。根据ta的适应性、性格特点(在成年之后基本不变,可以理解为基本观点或者定理),ta会不会在未来一直和你保持亲密关系?你想要改变ta某些行为和特点,需要顺着ta来。你可以撒娇卖萌“我饿啦,给我做点吃的好不好嘛?”
这种常人的思维,是不是也是符合自然科学的学习思路?
问题背后的答案(对知识点的另一个直白的解释)才是你要学习和掌握的。所以你要学的是问题背后的答案,而不是横空出世的知识点。哪来的都不知道,你确定它会听你使唤?
上面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做题时应该怎么去思考?三个层面
- 一 题目所描述的是什么问题?(用学科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需要是专业的术语和词汇)
- 二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怎么做的(方法和步骤)
- 三 为啥这么做就是对的,另一个方法行不行?(这个结论取决于你对问题的理解)
很多没学好的同学,只去记忆第二步的方法和步骤,另外两个严重跛脚。很多刷视频的同学就是因为过多的关注于第二步(因为要计算)而忽略一和三的重要性,最后只学到了方法,却不知道该怎么用这些方法。
研究生考试考查的是对方法的灵活运用,这个灵活,体现你对问题的理解(三)和抽象(一)。
一门学科里,方法是最少的,定理定律一般不会超过20个,有的10个都不到,数学除外。
学习的方法和方向一定要搞清楚,要知道重点在哪
- 对问题的归纳总结才是一门学科的主要工作内容,这却是很多同学忽略的问题。用口头禅来说就是“拎不清”。
- 对方法的理解,步骤是基础,使用条件和边界才是最重要的。
- 对问题的理解就是确定你要选择的方法的使用条件和边界,解决问题,就是从符合问题边界的方法中挑一个用起来最舒服的(计算简单、步骤少)
更多专业课资料请关注微信西梦考研公众号(XMKY120)
有疑问请加学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