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完本篇,还似懂非懂,有疑问,可以咨询我们
点击咨询
学习一门课,有两种学习思路。
- 1.自上而下的学习方式;
- 2.自下而上的学习方式;
具体步骤:
- 知识梳理(知识框架)
1、从书本里找出轮廓,本科目包括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包括哪些部分;
2、每个章节分别包括什么内容(下级目录细分)。章节分小节,都有哪些小节,分别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3、每个小节有哪些知识点,方法,原理和基本观点等内容,他们的使用条件和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 关系梳理(联系框架)
1、章节之间的关系;
2、小节之间的关系;
3、知识点、原理、方法之间的关系;
- 用问题作为章节、小节和知识点之间的胶水,把问题和解决方案联系在一起。
在梳理关系关系的时候,不需要过度的了解方法步骤的细节,只要知道这部分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存在的,与其他的同级别和不同级别知识的关系,因果、包含、被包含、时间上、使用条件等方面进行区分。先从整体上去了解,然后再从细节上去了解。
方法二步骤:
- 不整理关系,先把知识点按照章节和目录过一遍;
- 过知识点的时候伴随着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 整体构建知识框架;
- 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图;(可以称为思维导图)
对于第二种学习方法,一般用于跨专业,或者专业学习不好的同学。一般是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学习。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积累,会存在信息不兼容的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它们会在大脑里造反。这时候你务必要去梳理关系了,让她们和谐共存。总会有让他们共存或者融为一体的办法,那就是从功能、特定问题、步骤手法、目标、原则等方面把内容区分开来,然后整理装箱。
大部分学生学学习的时候都会遇到问题,知识点还没学完就混乱了,更不要说后面的理解和关联。在第一步未完成时,就在想尽办法去解决知识点之间冲突不不兼容的问题。所以很多人会学习进度慢,源于知识在搬运之前没有提前腾挪好空位置给新知识,导致搬运之后空间拥挤,吸收缓慢。
这里所说的吸收,就是有没有把知识分门别类放置好。第一个方法就是,在还没学之前,就已经给各种内容设置好框架,搬起来会特别顺畅,速度也会非常快。
关于这点,作者还是比较有思路和心得的,它主要是学习的逻辑,从概念,方法、步骤、内容、问题等概括性的层面去认识知识、章节、定义、观点。宏观把握住了,细节就不会有很大偏差,让你更加细致入微的了解科目。
总结起来就是:把问题从多个方面进行划分,再把对应的知识和解决办法与问题相结合。
多思考思考,或许什么时候就豁然开朗了。为什么有些人学得快,而我很慢。因为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有些人的信息是多元立体结构,有些人的结构近似于平面结构,所能容纳的内容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不恰当的比喻是:有些人的组织方式是线性表结构,有些是树形结构(二叉树或多叉树),有些是图形结构(单向图或者双向图)。越是高级的,其结构中能够存储的“联系”越多。
试问,你们的学习架构中存储了多少联系?都是哪些联系?
如果看完本篇,还似懂非懂,有疑问,可以咨询我们
点击咨询